《讓我們在台灣,培養有溫度又有文化深度的照顧》——在高齡化浪潮中,重新思考我們如何照顧彼此

Art For All於2025年7月23日邀請在日本長照產業深耕多年的-何蕙君小姐,線上方式與我們分享她長期參與、觀察日本高齡社會與照護制度的經驗與心得,並由楊俊儀醫師擔任主持人,與我們一起思考:面對超高齡社會,我們可以如何打造一個更有尊嚴與人本精神的照顧文化?

 

講者蕙君從日本長照的願景談起,帶我們認識日本在高齡照護上對於「介護*」的定義、長照產業的生態與系統、不同產業的跨域合作、照護機構的經營管理、人力資源議題等多元面向的現況及經驗。她也點出了長照的議題,其實是社會共同思考「生命存在的意義」,例如:將「老衰」視為一個需要治療的問題,或是一個生命的自然現象?。

(*註:由於台灣、日本對「長照」的定義不完全相同,因此講師以日本的「介護」概念來說明)

 

 

|介護,不只是洗澡、翻身、換尿布

其中講者提到一個令人動容的概念:日本社會對於「介護」的定義,不只是幫忙洗澡、翻身、換尿布等生理上的照顧,更重要的是「陪伴一個人以原來的模樣,走完人生最後的旅程」,包含照護一個人的心理、社會、自我實現...等需求。而這樣高品質的陪伴,需要介護人員細緻的觀察、深刻的對話與理解,例如:了解當事人小學時養過一隻狗、年輕時的失戀,到家庭背景與人際關係——這些細節都可能成為照護的關鍵,所以「介護不是單純的勞力工作,而是一種智力與情緒的勞動」。因此,如何培養、保有充足的專業人員,這樣的人力資源議題也相當重要,講者也在此強調:「協助別人的人,更需要他人協助;自己要先幸福,被照護的人才會幸福」。

 

|延長的不是壽命,而是參與

日本高齡照護的新方向,已不僅是延長(臥床)壽命,而是致力於延長「社會參與壽命」。講者引用佐佐木淳醫生提出的概念-維持人類根源的是「家族之根、朋友之根、社區之根」,「社會資本」是維持生命的關鍵,因此要創造即使年老或身體不便也依然可以持續與社區連結的可能性。長照工作除了需要專業人員陪伴,更是需要推展到社區共同支持,將照護融入日常與未來的教育中,形成社會的支持系統。

 

|下坡路也可以是溫柔的風景

最後,何蕙君講者分享以日本經驗來說,高齡社會最重要的目標是「永續經營」,因為「高齡社會只是高齡者很多的社會,而這個社會是屬於所有人的」,而其中最核心的價值觀就是:以人為本、尊嚴、多元、互相尊重。每個人終將下山,而我們是否能為彼此準備一條溫柔、安全、有尊嚴的下坡路,是現在就要開始思考與行動的問題。

 

在溫柔而深刻的對話中,我們一起重新理解「照護」的意義,並思索著在台灣,如何讓這份照顧,不只有效率,更有文化的深度與人性的溫度。

 

 

Credit: 

本文由徐煜婷於7/23講座紀錄和撰文,由謝思盈編輯為部落格文章,簡報內容引用自講者何蕙君,感謝線上觀眾參與。

 

 

 

 

 

【線上講座資訊】

講題主題:讓我們在台灣,培養有溫度又有文化深度的照顧

講座時間:7/23(三),20:00-21:00

講座形式:線上Live,google meet會議室

講者:何蕙君/ 獨立評論@天下專欄作家

主持人:楊俊儀醫師

  • 講座影片回放:

 

 

講座介紹

活動頁面:https://www.art-for-all.tw/activity/careculture

本講座由講者蕙君分享自身在日本長照產業的經驗與洞見,分享台日文化背景的不同,如何影響我們思考台灣照顧實務與所需的人才培育與文化轉變。講者將聚焦不同角色(醫事人員、照顧服務員、政策制定者)如何共同建構以人為本、由社區共同分擔責任的照顧體系,並透過日本視角與案例,與觀眾們一起探索未來台灣高齡照顧可以培養出的專業與態度,為照顧工作帶來更多元、溫暖且有深度的行動方案。

 

講者/ 何蕙君/ 獨立評論@天下、康健雜誌專欄作家

「為什麼臥病在床的老人還想活下去,才15歲的我就覺得人生那麼無趣呢?」抱著對生命的疑惑,蕙君投入了高齡化社會議題。在臺灣完成大學學業,她前往東京大學進修高齡社會總合研究機構學程。2015年任職日本長照企業,經歷中國大陸長照事業開拓、菲律賓家政婦成立、與管理37間日本長照機構。擁有9年實務經驗後,她擔任日本企業人力資源顧問,鑽研超高齡社會中的人才議題。

 

主持人/ 楊俊儀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在職奇美醫院神經科住院醫師。臨床工作之餘,喜歡透過藝術和攝影開啟不同角度的生命敘事。在人工智慧革新的年代,也希望把文化記憶一併存檔。